
和我一樣,喜歡在工作之餘擁有自己的興趣,享受生活中樂趣的吳淡如又在宜蘭梅花湖旁開闢了第三間民宿─陽光屋,除了硬體外,陽光屋內外的佈置、色系、環境的營造、想法幾乎都是吳淡如一手包辦,透過民宿的建構、裝潢佈置,讓忙碌工作之餘,也能享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吳淡如透過節目交朋友、得到了知識,也透過民宿開幕前的裝潢、投入,找到更多的成就感!和我透過網路交朋友,採訪、體驗認識各行各業,讓我增加視野,有著極為類似的生活經驗!
上圖是母親昨天前幾天寄來的愛文芒果,這箱愛文芒果都是在樹上自動成熟的,即是俗稱的「在叢黃」,並沒有在芒果蒂頭噴灑「益收生長素」讓芒果早熟。以往芒果農為了讓芒果樹早開花,會採用「灌頭」的方式來催花,所謂「灌頭」即是用使用催花劑(生長激素),透過水管灌在樹頭上,讓芒果早開花、早成熟,可以賣得好價格,但是這種違反自然法則的方式,往往讓水果甜度降低,甚至農藥的安全使用上也會讓人心生疑慮。而「益收生長素」則是經常使用在愛文芒果,由於愛文芒果不適合用俗稱的「電土」悶熟方式,加上「在叢黃」的愛文芒果容易壞掉或是表皮會有黑點,降低芒果外表美觀,因此,芒果農在愛文芒果果實即將成熟前,大都會噴上催熟劑─「益收生長素」,讓愛文芒果可以控制成熟時間的一致性,方便產量的控制,而且可以讓芒果外表美觀好看,賣得好價錢。「益收生長素」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並非禁藥,也已完成農藥登記,毒性低、具揮發性,世界各國都有使用。然而使用「益收生長素」催熟芒果,會讓芒果甜度降低,我家愛文芒果採用的方式是讓其自然生長,沒有採取「灌頭」方式來催花(我家芒果因為沒灌頭,所以才成熟的慢,現在才開始成熟),而且在果實將近有8-9分熟的時候,為控制訂購產量,才對水果噴稍許「益收生長素」,控制芒果成熟時間,由於芒果本身成熟度已夠,所以仍能保有果實的甜度。
清流部落雖然位於南投仁愛鄉,但離仁愛鄉治─霧社不同方向,而且有很長一段距離,這裡的居民都是二次霧社事件後,1931年5月6日日本人將僅存的298名餘生者遷於此集中監管者,當時日人稱此為「川中島社」,至今在這群賽德克族人仍然沿用,也有族人用母語稱此為「谷路邦」。國民政府來台後,將此地劃為仁愛鄉互助村清流部落。經過80餘年慘澹經營,這群霧社事件的餘生者努力建設自己的家園,更在九二一地震後,在全體部落族人努力下,進行災後重建及賽德克文化的復育工作,成立染織工坊,以此來推動傳統產業文化。為促進農業轉型,積極充實村內各項公共設施,培育「川中米」,推動民宿及生態旅遊,致力於文史的調查與整理工作,展現歷史與文化的內涵,藉此吸引更多遊客來此造訪。
首里城建造於13世紀末到14世紀間,為琉球王國的象徵。首里城分為兩個區域包括:城牆內的廣闊區域,以及內外城牆之間的區域。 城牆內的區域在十五世紀初期即建設完成,而城牆外的區域則完工於十六世紀中葉。 整座首里城面朝西方,正殿及其他建築物則深受中日交流的歷史所影響, 像是正殿、南殿及北殿。首里城為國王及皇室成員的住所,也是首里王國的行政中心,也是宗教中心,掌管由文藝活動交織而成的宗教儀式,而許多音樂家、舞者、工匠及技師亦活躍於宮廷之中。
菁桐,這裡曾是台灣煤礦全盛時期的主要開採地,至今仍保有廢棄的礦坑與礦坑文化。當地煤礦從日據時代便有開墾,接手的日本台陽株式會社在這裡建有平溪招待所「石底俱樂部」,興建時,仿日據時期日本田中礦業株式會社為招待當時日本皇太子預定視察金瓜石,而在1992年於金瓜石興建的臨時行館「太子賓館」格局,也因如此,「石底俱樂部」後來被慣稱為「太子賓館」。